关键词: 全国招教
第四章《教育目的》
| 定义 | 广义 | 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 
| 狭义 | 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 |
| 地位/意义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 |
| 层次结构 | 由大到小:教育目的(国家)→培养目标(学校)→课程目标(学科)→教学目标(课堂) | |
| 功能 | 主要内容 | 
| 导向功能 | 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 | 
| 选择功能 | 教育目的为选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依据 | 
| 激励功能 |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能激励教育行为 | 
| 评价功能 | 教育目的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 | 
| 调控功能 | 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教育目的的指引及时调控和监督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 | 
| 理论 | 主要观点 | 代表人物 | 
| 个人本位论 | 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 | 孟轲、卢梭、裴斯泰洛齐、帕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马斯洛、罗杰斯、奈勒等 | 
| 社会本位论 | 确定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 孔子、梁启超、赫尔巴特、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巴格莱、涂尔干、孔德 | 
| 教育无目的论 |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 杜威 | 
| 基本精神 |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 理论基础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 基本内容 | 五育 | 地位/作用 | 主要内容 | 
| 德育 | 灵魂和统帅、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基本任务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等 | |
| 智育 | 前提和支持、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 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
| 体育 | 物质基础 |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 |
| 美育 | 动力 |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最高任务)的能力的教育; 我国首次把美育作为教育方针提出来的是蔡元培 | |
| 劳动技术教育 | 综合以上四育 | 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 
| 内涵 |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 
 
                2025年教师招聘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
 
             
             
             
            